跳至主要內容

文章

顯示從 8月, 2022 起發佈的文章

#智慧真谛 每个人都应该修习一下止语,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心里的妄念、烦恼,你就看得出来自己的业障在什么地方。止语才能修行,不止语的话烦恼都从嘴巴里出去了,修行根本就上不去的。

  #智慧真谛 每个人都应该修习一下止语,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心里的妄念、烦恼,你就看得出来自己的业障在什么地方。止语才能修行,不止语的话烦恼都从嘴巴里出去了,修行根本就上不去的。

清角声高非易奏,优昙花好不轻开。

人生开心最重要,一日开心一日仙。开心需要什么?达观,觉悟。 Feeling happ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. First you are happy, then you are a celestial being. What can lead to happiness? Being philosophical and enlightened!

  人生开心最重要,一日开心一日仙。开心需要什么?达观,觉悟。 Feeling happ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. First you are happy, then you are a celestial being. What can lead to happiness? Being philosophical and enlightened!

#智慧真谛 “加行”是什么?加行是忍耐。修行就是要忍耐的。你们不能因为稍微有点苦、有点不舒服,就开始放弃了,就怀疑自己修得不对,或者怀疑师父教得不对。使人忍耐(坚定)是很重要的,在理论上,一切都是本性清净,无差别的。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,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地去了解

  #智慧真谛 “加行”是什么?加行是忍耐。修行就是要忍耐的。你们不能因为稍微有点苦、有点不舒服,就开始放弃了,就怀疑自己修得不对,或者怀疑师父教得不对。使人忍耐(坚定)是很重要的,在理论上,一切都是本性清净,无差别的。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,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地去了解

每当我害怕时,我都会相信你。 在上帝,我赞美他的话,我相信上帝。 我不会害怕。 凡人能对我做什么? Whenever I am afraid I will trust in You. In God, whose word I praise, in God I trust. I will not fear. What can mere mortals do to me? Psalm 56:3-4

  每当我害怕时,我都会相信你。 在上帝,我赞美他的话,我相信上帝。 我不会害怕。 凡人能对我做什么? Whenever I am afraid I will trust in You. In God, whose word I praise, in God I trust. I will not fear. What can mere mortals do to me? Psalm 56:3-4
  renze_guru @GuruRenze 关注了你 正在关注 为感念上师恩德,海外弟子创建了【仁泽法师】的粉丝主页,分享智慧语录,愿广大有情离苦得乐、法喜充满,早日解脱成佛。 Wechat ID: sakyaYM  https:// lotuswisdom.org   https:// youtube.com/channel/UC3wvG G3C0fPUvOvSTw4g5Xw

#国风 #art 金色的太阳已经从蔚蓝的海面上升起,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,发出簌簌的声音

 

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

  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 我佛爱你 1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?大家通常都会说修的是这颗心,“心”指的又是什么?如果你对“心”不明了,怎么修心呢?“心”看不见,摸不着,你是怎么修心的?要修心,首先要了解“心”。既然大家对“心”都不了解,不知道何为“心”,说明大家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修这颗心,如何使用这颗心。 东华禅寺三门殿 佛门里所说的心,绝对不是心脏这颗肉团心,也不完全是指思想(涵盖了思想)。如果大家说修的是思想,按常理,大家把思想修好了,就应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,就应该是佛了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有些人的思想非常好,但并没有开悟、成佛。 修思想实质上是修行的开始,也可以说是修行的基础。只有把思想修完善,修完美了,才谈得上修道,才能逐渐进入修心性的阶段。通常大家说修心,这个“心”指的就是大家的本来面目。但是目前大家距离找到本来面目太遥远了,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,只能从最近的地方下手,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思想修正过来。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你根本无法修道,更无法做人做事。实际上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、在做什么呢?真的太少了!这也就是大家感到迷茫的原因。 有些人以为自己在信佛,在修道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多数人信佛修道都是因为人生不顺利、家庭不顺利、事业不顺利,种种的不顺利促使他们转向佛门。他们以为学了佛,修了道,人生就顺利了。实际上绝无可能。这样的人即便到了佛门,也不可能知道学佛修道应该如何下手。因为他对人生已经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要做什么,又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学佛修道呢? 如果你的人生不顺利,你学了佛,实际上会更不顺利。至于为什么,我不敢多讲,讲多了大家就不会信佛、修道了!我只能鹦鹉学舌,别人怎么讲,我也怎么讲。 一个人在红尘里不会迷失方向,进入佛门也同样不会迷失方向。我常说一句话:老虎走遍天下都是吃肉的。你在红尘里失败了,进入佛门仍然是个失败者;你在红尘里很能干,进入佛门仍然很能干。 昨天从长春来了一个信徒,他非常激动,非常不安,非常急躁,非常无奈,又非常迷茫!一来就亟不可待地让我告诉他怎么修行,怎么成佛。我说:“以你目前这种状态,我无能为力,不会告诉你。就是告诉了你,也没有用!”万行没有胆量。如果有胆量,当时甩他几个耳光,臭骂他一顿,就把他的病态治好了。这种手法也许在古时候可以用,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恐怕不能用。 他以为自己

就是修行

  规规矩矩做人,老老实实做事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就是修行 修行,不是为了得到什么,更不是收获什么,而是为了放下什么。 什么是修行? 大环境当下,各行各业举步维艰,各种投资连个响声都听不到,尤其是我们修行人,既不能也不愿意做一些杀盗淫妄的行业,那到底该怎么办呢?总不能在家里闭门造车,异想天开吧?修行需要吃饭穿衣,需要财力支持,有一句话叫无财不养道!各位道友是否有深刻体会呢?如果我们过的穷酸潦倒,亲戚朋友尚且远离,怎么去弘法利生影响陌生人呢?总不能以一副寒酸的形象告诉别人修行可以改命,可以有求必应!这好像就像一个乞丐自己尚且吃不饱饭,还说:走,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去!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挣钱,挣符合自己心意的钱,末学致力于引进更多修行人一起干一份即能帮助人又能赚钱的事业,如果你有兴趣,我们聊聊! 修行修行,修的就是心念和行持 先修正思维观念,再行正道。 明理明法 依大德、明师只教奉行是为最大慧根 得道以后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,所以修行看似简单,还没明白什么叫修行的规律

修行次第:禅宗三关

  修行次第:禅宗三关 觉净正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——元音老人 序:修行的说法五花八门,初学者往往容易在书山识海中迷失方向。所以我们特别要紧的是明白自己在哪一阶段,该做什么。不要在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上,枉费心机。 正文: 初关是悟道,重关是修道,牢关是证道。   关于此点,宗下有三关之说:即    一、破本参明见真性,为破初关——截断众流;   二、绵密保护,长养圣胎,于一切境缘上自在无碍,乃至不用保而毫无走着,是为破重关——涵盖乾坤;    三、放任而为,无所不是。能入佛,亦能入魔,所谓路途即家舍,家舍即路途,是为破末后牢关——随波逐流,随性自在。 禅宗修到最后打开本心见性之后,并没了脱生死,明心见性之后才是破初关。破初关虽见到本性,但生死未了。 因为才断见惑,思惑未断。知见正确,但是我们的思惑,即思想对境生心还是免不了。因为八识的种子还在,遇缘就起现行,所以生死未了。 修道人于初见性后,还须时时观照,历境练心,着力打磨,了除习气,方能了生脱死。否则,见境生心,妄念依然动荡不停,是谓悟后迷,生死依旧不了。 故古德多于悟后作牧牛行,绵密保任,以臻圆熟,非一悟即可了手。虽间或也有顿悟、顿修、顿证者,无须做保任功夫,但毕竟为数不多,不可一概而论。 洞山禅师于“偏中正”见道位后,更颂修道位“偏中至”,即教吾人于见道后,不可得少为足,更须历境练心,除尽妄习,上上升进,以臻究竟也。 1、初关:即悟道; 就是明心见性。这是明心见性之人已经看透了世间的功名利禄、三界的无常。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经明了,了知真如、真心及祖师语录。俗称见地。 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,明心见性的人在理论上已全部通透,只是没有验证而已。虽然已经明心见性,但是习气宛然,功夫尚不太相应。   2、重关:即修道; 就是踏踏实实做功夫(离妄归真,回归自性),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,亲履本地风光,见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“我”。 然后靠的是自己定力,实实在在修证。明心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,天天在三摩地中,山河大地皆是法身,风声鸟鸣皆是法音,昼夜六时皆在受用。 破重关即是要把自己的历劫习气逐渐消除。并且行解相应直下便是。本性易得现前,不假作意用心,不须作观。也不须回光返照,觉心初起,而无初相,但功夫尚未成片,亦有打失不在的时候。 3、牢关:即证道; 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,能生死做主,来去自由,不受业力的牵引,

什么是修行?

  什么是修行? 如是 3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修行二字,看起来是修炼,但世间少有人知道修行是什么,修行分修和行,修和行又不可分。 修:是指修心,心即思想,为什么要修人的心呢?因为人的心藏有假心、贪婪、嗔恨、痴迷、傲慢、怀疑,带着各种欲望、贪求,由此遮蒙人的双眼,看不清楚人生的正确道路,故此要修人之心。 行:是指举止行动、行事、德行、皆谓之行。行为,是由思想心性主导;故此,修行,就是修正自我不清净之心性,洗减那些粘伏在本心上的各种欲望贪着的思想凡尘,规范生活中的自我言意行为。修行,不是为了得到什么,更不是收获什么,而是为了放下什么。放下的不是你的工作、事业、责任、家庭;放下的是名、利、是非、得失、执着、分别。放下在意别人的称赞;放下在意别人的讥笑毁谤;放下在意别人的欣赏;舍弃各种美、丑、善、恶乃至身心世界的种种欲望贪恋。 惟有真正的放下才能拿得起,增智慧,这既是省内耗,不丢真气,也是身心健康长寿之道。放下后才能看破无常苦空,才能获得大自在、大解脱。一个真正知道放下的人,就没有彰显自我的妄心了,也明白自己在生活当中如何做好自己了。我们是自己的建设者,自己救度自己,自己改变自己。自己的路自己走,自己的命运自己定;别人改变不了你,也救度不了你,解脱的方法,由自己来决定。 若见本性,经书总是闲文,千经万论只是教用,教是语词,实不为道。道本无言,言说是妄。若见本性,非用读经念咒,杂学无益,神识转昏。设教只为标心,若识心,何需看教?若从凡入圣,即须息业养神,随缘生活。若多嗔恚,心性思想背转,与道相违,不见性人;读经、念佛,长学精进;枯坐宁神守窍,以为得法;此等众生,尽是背道人。乱世出英雄,乱道显圣人,破邪魔、斩妖怪,怜悯俯视迷盲众生不见本性,告戒迷众;自心是真,不用骑牛找牛,头上按头,真本拥有,无需外界到处寻真;本心具有,本真具足,若取外相即是着魔;若幻从心起,尽落邪道。问曰:“因何不寻真?”答曰:“真是自心,莫错外寻,贪求见神通,皆作假相。种种变化,皆是外道小术,总不是真。”若见自心,不在剔除须发,不在身处何地,不在地位高低;若不见性,求亦不得真。 本来已经具足的真心之所以不能显露,是因为被自己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掩盖了,就是自己的妄想、执著、追求,所以本心不是修来,也不是求来的;求来的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都是自己的识神的东西。因为有求,是因为有贪得之心。怎么能够静心呢?我们修

人行道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起心動念皆修行 - 何謂修行?

人行道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起心動念皆修行 - 何謂修行? [日期:2016-07-01] 來源:網絡轉載  作者:聖嚴法師著       何謂 修行?     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、禮佛拜懺、做慈善工作,甚至修神通、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,就叫作修行。其實,所謂修行,簡單的說,就 是修正自己身體、語言、行為的偏差,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,就是修行。所以,上述如誦經拜懺、吃素禮佛,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 定,因此,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,但不是修行的目的,這要弄清楚才行。至於修神通,佛教主張因緣果報,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,而有現前的受 報,未來的出路,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,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。     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,誦經持咒都很熟練,這樣固然很好,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。所謂:「誦經不如解經,解經不如行經。」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,知 道方法、熟悉方法,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,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;如果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之間,還是跟以前一樣,動不動就怨天尤人、牢騷滿腹,那表示吃素誦 經只做了表面工夫,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、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。     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,就是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。與人相處的時候,除了要用慈悲心、包容、寬恕別人的錯誤;同時,還要發揮自己的聰 明才智,將成果奉獻給眾人,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,解決各種煩惱。所以,一個修行深厚的人,非但對自己有利益,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。     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,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,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,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。我問她想不想離婚?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 挽回婚姻和家庭。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〈準提咒〉,可能會有轉機。結果,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,一點也沒變,反倒是她改變了。她說,誦二十萬遍 〈準提咒〉之後,讓她的心安定下來,心一安定,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。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,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、遇人不淑;她全心全意撫 養三個孩子,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、愚癡可憐。因此,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,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,也不吵架,他們噓寒問暖、發自心底 的關心他。漸漸的,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,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。   

修行,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,又稱作修身。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、道教的宗教術語,指稱其用精神或行为的鍛鍊,藉以悟道的方法,如打坐修禪、冥想、修懺、念經、念佛、行善等等[1][2]。

  修行 ,本為 君子 修養的 實踐 活動,又稱作 修身 。後來成為專用於 佛教 、 道教 的宗教術語,指稱其用 精神 或 行为 的鍛鍊,藉以 悟道 的方法,如 打坐修禪 、 冥想 、 修懺 、念經、 念佛 、 行善 等等 [1] [2] 。 目录 1 汉语词义 2 佛教 2.1 成就法 3 道教 4 西方宗教 5 註解 6 外部連結 汉语词义 [ 编辑 ] “修行”一词在古时已有,义爲君子修养德行,或美好的德行、操行(修是装饰、完美、高长之义) [3] ,常简称作“修”、“爲”、“行”等。如: 君子修德行: 《 庄子 ·大宗师》:「彼何人者邪?修行无有,而外其形骸。」 《 韩非子 ·问田》:「臣闻服礼辞让,全之术也;修行退智,遂之道也。」 北齐 颜之推 《 颜氏家训 ·风操》:「又有臧逢世,臧严之子也,笃学修行,不坠门风。」 美好的德行: 《 吕氏春秋 ·赞能》:「叔敖游于郢三年,声问不知,修行不闻。」 汉刘向《说苑·善说》:「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。」 後佛教、道教将“按照教理践行”称爲修行、修道等,并逐渐成为“修行”一词的主要词义。 佛教 [ 编辑 ] 主条目: 佛教修行制度 参见: 行 (佛教) 佛教中的 修行 ( 梵語 : caryā ,义爲行动、行为、实行;或 梵語 : साधन , 羅馬化: sādhanā ,义爲修习、令成、实现; 藏文 : སྒྲུབ་པ་ , 威利 : sgrub pa ;或 藏文 : སྒྲུབ་ཐབས་ , 威利 : sgrub thabs ; 越南语 : Tu Hành / 修行 ;日语: 修行 / しゅぎょう   shuugyou 或 すぎょう   sugyou ;朝鮮語: 수행 / 修行   suhaeng ),是来源於印度沙门思潮中 婆罗门教 、 耆那教 、 锡克教 等的共同概念;佛教的修行屬於“教理行果”四 法寶 中的“行”,是依照 正法 而践行的意思 [4] 。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 五慾 、求 涅槃 道爲最終的歸屬,以行 十善 道、絕十惡道,和 持戒 、 懺悔 ,爲 出家 、 在家 二眾,以及 声闻 、 缘觉 、 菩萨 三乘,或 上座部佛教 、 汉传佛教 、 藏传佛教 三大传承的共同基礎。在具體的 行門 上又根據個人的 根機 而有非常多的選擇。例如可以修 不淨觀 、 白骨觀 去除 身見 (以此身體爲我 常